【种植】茶园如何合理种植茶树 合理的密植


茶园是由许多茶树个体组合而构成的群体, 群体中每一个体都占有一定空间和土壤营养面积 。 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中, 如果种植的株数太少, 只考虑到充分满足茶树个体的需要, 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体生产力, 就不能有效利用养分和光能, 茶园群体的生产力不可能提高 。

【种植】茶园如何合理种植茶树 合理的密植

文章插图

反之, 如果单位面积内种植的茶株数过多, 个体生长条件得不到保证, 也会导致茶树生育受到抑制, 群体生产力过早衰退 。 因此, 茶园群体和个体之间既是统一的, 又是矛盾的 。
一般来说, 当环境条件不能满足要求时, 两者的矛盾便突出了 。 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, 7-8月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, 在高温烈日的气候条件下, 若茶园种植密度过高, 因茶树蒸腾作用旺盛, 耗水量大, 土壤缺水, 空气相对湿度也低, 则水湿条件不能满足茶树生命活动的需要, 常引起群体与个体矛盾的激化, 轻者茶芽萌发受到抑制, 造成茶叶减产;重者枝叶枯焦, 甚至造成植株枯死, 最后不能获得持续稳产高产, 因此, 必须合理密植 。
所谓合理密植, 指在单位面积内合理地安排茶树的株数和种植方式 。 它包括方面的含义, 一是行株距, 即排列方式;二是每丛定苗的株数 。 从国内各地高产茶园的种植密度和产量的情况可知:
1)华南茶区一般种植大叶种, 如广东红星茶场, 中龙茶场, 种植的均为云南大叶茶, 种植密度行距一般为150-166厘米, 株距为45-50厘米, 每亩1000株以下 。
2)江南, 江北和西南部分茶区大都采用单条种植, 种植密度行距基本上在150-165厘米, 丛距25-33厘米, 每丛定苗2-3株, 每亩2500-7000株, 这种行间宽, 株间密的种植方式, 使茶树组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群体结构, 促进茶树幼年和壮年的生长, 有效地延长稳产高产的年限 。
许多高产单位的经验证明, 在选用良种和搞好茶园基本建设的基础上, 加强肥, 采, 剪等技术管理, 能提早成园, 并获得高产稳产, 4-5年生亩干茶10-150千克, 10年左右的亩产300-350千克, 其高产的年限可持续20年以上 。
【【种植】茶园如何合理种植茶树 合理的密植】3)近年来, 贵州, 浙江, 四川等地开展了多条栽试验, 采取苗圃式的宽畦多行式布置茶树, 把单位面积内的种植密度提高至16400-30000株/亩, 在幼年期加强管理, 2-3年内亩产干茶50-150千克, 4-5年亩产干茶可达250千克以上 。
多条栽茶园具有成园快, 投产早, 早期经济效益高等优点, 但是, 随着年限的持续, 常导致茶树个体生长的削弱, 后期产量下降, 茶树可能出现早衰 。
在同一条件下, 茶叶产量虽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, 但不是按比例而增加的, 如果种植密度超过一定限度, 其增产效应就不明显, 甚至有下降的趋势 。
不同类型的茶树品种, 由于分枝习性, 树姿, 树势等的差别, 其种植密度也应有所不同 。 乔木型的云南大叶茶, 其行, 丛距要适当放宽, 行距应放宽至1.8米, 丛距40厘米左右;灌木型的中, 小叶种, 行, 丛距以1.5米*0.3米, 每丛定苗2-3株为宜 。 分枝角度小的半开展型茶树, 其行, 丛距还可适当缩小 。
不同地势, 土壤和管理水平的茶园, 其种植密度也应有所不同 。 坡度小, 土层深厚肥沃, 结构良好的土壤, 管理水平较高的茶园, 其行, 丛距以1.5米*0.3米为宜, 并适当增加每穴种植株数;反之, 坡度较大, 土层浅薄, 土质结构较差, 管理水平又不高的茶园, 行, 丛距应酌情缩小 。

推荐阅读